▼影片快搜
▼導演快搜
▼關鍵字查詢
她們,也是我們

蘇芊玲
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,現任監事

今年女性影展「U 19」(Under 19)系列共有五個片子:

  「巴西嘻哈」(Antonia)描寫四個喜歡唱歌的女孩共組樂團,一起逐夢的故事。除了愛唱歌這個共同點之外,四個女孩各有自己的人生難題要面對,導致她們一個個陸續離開樂團。歷經波折之後,四人再度站上舞台,用美妙歌聲點燃生命。

  「青春提琴」(The First Time I Was Twenty)中十六歲的漢娜(Hannah)也是一個喜歡音樂的女孩,憑著高超的琴藝,獲選為就讀高中爵士樂團首位女團員。漢娜彈奏大提琴無人能及,卻因身為女孩、身材微胖,以及猶太血統等因素,一再被其他團員嘲弄排斥。最後漢娜憑藉過人技藝和堅毅決心,取得大家的認同。

  「足球皇后」(Zanzibar Soccer Queens)紀錄非洲Zanzibar女子足球隊成立十八年來的艱辛歲月。這一支女子足球隊的隊員從年輕女孩到成年女性都有,在回教世界中,女性拋頭露面踢足球,當然是離經叛道的行為,她們之中有許多遭家人配偶反對,只好離隊;她們被嚴重污名化,有時甚至被罵妓女。但球員們卻深深體認到,參加球隊打開了她們的視野,帶給她們不同的人生,協助她們成為更完整的人。即使財務困窘、生存不易,她們也要想盡辦法維持下去。

  「膠捲女孩」(Girls Make Media That Matters)是一群年輕女孩自己拿起攝影機,一一點出並批判主流媒體和廣告中呈現的女孩形象,既充滿美貌迷思,又暴力處處的謬誤;她們也觸及身分認同、性取向認同、培力壯大(empowerment)等許多與年輕女孩息息相關的議題。

  「好女孩的秘密」(Stephanie Daley)描寫十六歲的高中女孩史戴芬妮聲稱不知自己懷孕,卻在廁所產子,26週的胎兒窒息死亡,史戴芬妮被控謀殺的故事。法庭派了一位也正身懷六甲的鑑識心理師莉蒂(Lydie)以專家證人的身分對史戴芬妮做訪談進行蒐證,以了解事實原委,提供審訊之用。

  五個影片地域、年代、題材雖各有不同,卻勾勒出今日年輕女孩仍身處的世界和面對的課題。其中,好幾部影片都處理了性別區隔的問題,「男孩世界」與「女孩世界」在許多時候仍逕渭分明,不容跨越,所以爵士樂團只有男學生能加入,足球隊也只能是男生的天下。雙重標準是另一個議題,相較於男孩,女孩更受制於美貌的迷思與禁錮,個人生活圈如此,媒體的呈現亦復如此,難怪女孩的憂鬱指數高得多。

  還好,在許多人的努力之下,這些問題已漸漸受到重視,不僅片中的女孩不再沉默屈從,反而充滿行動力,起手打造自己的人生。近年來在台灣針對年輕女孩做的努力也有不少,譬如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曾以「賽小姐(science)養成計劃」、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也以「性別與職涯」為主題,在各地高中職做巡迴座談,鼓勵年輕女孩選讀科系時不再拘泥刻板印象,而能多元發展。勵馨基金會連續幾年舉辦的「台灣女兒」選拔活動,更著眼於勇敢打破性別框框、展露獨特才華的年輕女孩。

  五個片子之中,「好女孩的秘密」所觸及的面向,無論是學校性教育、男女交往或未成年懷孕等問題,更為當前的台灣帶來深刻的省思。十六歲的史戴芬妮,在學校學到的是「禁慾是最好的避孕方法」,課堂發下的作業是需好好照料否則會大聲作響的嗶嗶寶寶或嗶嗶蛋,但這些都脫離她實際的生活情境,以至於在情愛現場,史戴芬妮對男孩的進逼幾無招架之力,甚至事後還拿不知哪來的性知識安慰自己:「沒有高潮就不算是發生性行為」。「好女孩的秘密」最巧妙的安排,是鑑識心理師莉蒂和史戴芬妮兩人的相互映照。莉蒂一年前曾因死胎引產,該事件讓她對此次的再度懷孕焦慮不安,與丈夫之間的關係也因此充滿張力。在一次次與史戴芬妮的對談中,透過史戴芬妮的訴說,莉蒂才發現,史戴芬妮和自己不是「她」和「我」兩個截然分立的個體。兩人雖然年齡、身分大不相同,但置身人生困境的徬徨無措是不相上下的。嚴格說來,莉蒂雖已三十多歲,又是專業人士,面對自己的人生難題,其處理能力也沒有比史戴芬妮高明到哪裡去。透過史戴芬妮,莉蒂看見了自己,這無疑是本片最細膩、最具啟發性的安排。前一陣子,台灣在熱烈討論優生保健法修法時,許多成年人不但不想了解年輕女孩的生活、不去聆聽她們的聲音,更經常將她們斥為「不懂事」、「只享樂」、「不負責」的「她者」。言下之意,好像成年人自己從無問題。兩代之間,無論是父母子女、老師學生、或立法者與人民,若沒有「看見自己、反思自己」的能力,分享、溝通或教育是無從進行的。

  「U 19」的這幾部影片,記錄年輕女孩的人生,刻畫她們的掙扎和努力,也傳遞她們的心聲,值得所有大人觀賞省思。年輕女孩不是「她們」,也是我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