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cebook twitter plurk English 中文 sitemap
最新消息  
影片 導演 關鍵字
訂閱電子報  取消電子報

 

カウンター   

 

 

韓國女性影展

 

HOME > 最新消息 > 2010女性影展

  1. 2015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
  2. 2015第六屆 讓我們用影像改變世界 紀錄片培訓營
  3. 2015學會訊息
  4. 2015 情/慾•流動 專題影展

回列表
2010女性影展
2010-11-01
青春,蛻變的豐美

楊美紅(小說家)

2010女性影展「青春記事簿」單元,共有三部長片、一部短片,包括了敘事圓熟、催人熱淚的《等待回家的日子》;輕巧明快、主題勵志的《親愛的檸檬女孩》;在波蘭引發廣大迴響的《拜金少女》,以及《我心歸屬》所記錄的英國非法居留青少女,創作者以生動故事、寫實人物,多樣呈現文化、歷史、階級等不同背景下的青春身影。獲得多項國際獎項的韓片《等待回家的日子》,根據導演童年經歷改編,一鳴驚人,毫無青澀感,在名導李滄東指導下,以細膩的運鏡、成熟的剪接和演員無懈可擊的表演,呈現九歲女孩面對「遺棄」的心路歷程,得獎可謂實至名歸。對主角而言,生命裡的摯愛「不遵守約定」,成了殘酷啟蒙的青春起點,頑固的她痛苦掙扎,難以面對真相,用逃跑、自殺抵抗愛的失落,最終被迫面對好友相繼離去的現實,學會接受「遺棄」之外,還有世界所能給予的善意與救贖。

短片《我心歸屬》,極可能也可以看成是《等待回家的日子》片在現實處境裡所延續的「外一章」。合法領養和被非法帶到異域生活,孩童在社會條件、階級選擇,有了難以扭轉的命運分水嶺。在河畔,導演以五位女子單獨的特寫鏡頭為敘事拉出力量,讓觀眾直視她們非法居留的處境,青少女結伴走在雨後街頭的背影,有著未知的命運波瀾,鏡頭下赤裸而冷調的紀錄,搭配個人獨白,呈現青少女在流離過後對歸屬的茫然。

除了歸屬,身分與認同在物質消費橫掃全球的今天,成為青少年普遍面對的問題,物質之於人類,已從實質走到象徵,而物質戰爭無所不在的強勢壓迫,早已在青少年社群中蔓延。波蘭片《拜金少女》以購物中心登場的少女為藍本,她們用援交換取商品,以華麗的購物填補愛與肯定的空白,以身體試煉社會之險、成人之惡,在毫無希望且令人挫敗的課業之外,嘗試透過金錢、商品、美貌、性追求自我價值。影片以乖乖牌少女為主角,在渴望融入同儕博取認同的階段裡,她最終成為援交一員,從社會認定的「乖孩子」到「壞孩子」,影片堪稱是教育體系與為人父母者亟欲「解謎」的成長歷程,深度刻畫青少年所面臨的成長難題。

透過「援交」,主角想換取的不單是金錢,還包括了友誼、認同與歸屬感,在無能擁有卻又想要擁有的階段裡,「手機」不單是作為功能性商品,也功能性的展現在人際社交、自我認同的精神領域裡,隱藏在商品交易背後,是新一代對價值觀轉換的無助和困惑。而這,始終是成長難以言說的苦澀。

相較於《拜金少女》具有引爆社會議題的能量,《親愛的檸檬女孩》則描述中產階級裡的成長記事,同樣置身在同儕壓力下,主角以截然不同的「鬥志」,號召全校弱小同學組成參賽隊伍進行挑戰,對抗主流贏得肯定,在友誼的甜美中轉化哀傷,匯聚愛的力量。

而無論是青澀的痛苦,還是關於成長這個階段,所透顯出的獨特封閉性(自成一格的世界),上述的電影寫實風格強烈,跨越文化藩籬與隔閡,為新世代面對的成長困境,做出多面向觀察,再再呈現青少年對世界的回應在殘酷現實和夢想之間,導演透過鏡頭,為青春埋下豐美的種子,闡釋啟蒙裡的奇異與苦澀,引人低迴反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