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前,一個南部國三的男生,在上音樂課時去上廁所,卻倒臥血泊中,送醫不治,至今死因成謎。

    後發現,這個男生因為女性化的行為舉止,經常被欺負,於廁所尤甚,導致他三年來都只能獨自上廁所。 就像「甜蜜的家庭」經常是個迷思,「單純的校園」也是。在本屆女性影展中,《這次是來真的》赤裸裸地呈現美國中小學校園中同儕間的各種欺凌行為,原因不一而足,種族、膚色、宗教、穿著、身高……,只要與他人有一絲不同,就可能成為別人的眼中釘。

    「人生而平等」嗎?真實的狀況卻是,歧視無所不在,差異是其主因。近年來,「多元」一詞雖被普遍使用,可惜,它還經常只停留在口號的層次,還沒有被實踐。

    當「平等」不再只是一個口號,而是一個需要努力的目標時,許多人開始困惑,因為她/他們把平等和相同混在一起:「人怎麼可能平等?」問題其實並不複雜,「平等」主要指的是任何一個人,無論其性別、種族、性傾向、宗教等之差異,都應享有相同的生命尊嚴、人格、教育、工作、人身安全等權利。

    與人之間的差異在此已被肯定,但談「差異」,又可以有兩個層次。以男女差異為例,目前大家所以為/看到的差異,是天生存在、無法改變的嗎?答案當然是否定的,譬如過去以為女性天生不擅長運動,但現在已證明,如果給予女性充分的訓練和機會,她們就會進步神速、表現出色。所以,在後天教養和對待上,應該擺脫刻板印象與尊卑觀念,努力彌平差異。但男女之間真的沒有差異嗎?當然也不是,此時又得回到一開始所說的:「無論其差異,都享有相同權利。」差異要被尊重,不能成為阻礙平等的藉口。

    女之間的差異只是人類諸多差異的一種,人與人之間本就存在各式各樣的差異。本屆女性影像展,除了《校園,行不得也!》,還有幾部細膩呈現「差異」的影片。來自法國的《我的父母是同志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片中的敘述者女孩,小時候父母離婚,父親再婚,生了一個兒子,所以她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兄弟。她的生母後來發展的是同性伴侶的關係,她們經由人工受孕也生了一個男孩,她因此又有了一個毫無血緣關係的弟弟。這個「家庭」不過幾個人,卻擁有這麼多不同的故事,敘述者很想了解是否有人和她有類似處境。拜電腦科技之賜,透過網際網路,她很快就和一些年輕人搭上線、交了朋友,並完成此影片,共同敘述她/他們的生命故事。

    前一部片子相同的,這個片子呈現出年輕一代的生命經驗和觀點,其中最令人動容的,是其中一個女孩不僅沒被同儕甚或學校老師的嘲弄與壓力打倒,還認為自己是個「開拓者」(pioneer),因為有像她這樣的人,人們才會知道,多元的生活方式並非不可能。

    一部法國片《視界大不同》以及台灣的上岸的魚,也分從不同角度探討「差異」這個主題。前者主要呈現一群視障/盲年輕人的生活喜樂,後者刻劃一個聽障女孩的學校、家庭和感情生活。值得一提的是,這幾個片子都沒有把重點放在「成因」,因為「人之所以如何」其原因多樣複雜,與其去追查原因,把人生諸多樣態「問題化」,倒不如去思考如何接受每一個人的真實面貌,並學習如何相互尊重與互動。

    「多元且平等」是一個必須努力、值得努力的人生課題。